iT邦幫忙

2021 iThome 鐵人賽

DAY 3
2

自信心潰堤

因為沒有想像,所以沒有了信心

當只有自己,自己就是自己的天花板,我之前的工作習慣是,遇到某某事情不懂,我就買一本書看了看,上網找找資源,然後用要處理的業務,來實作嘗試一番,然而,這樣的學習方式,面對單點的事項,都能發揮作用:今天缺了會開使用故事(User story)的人,等我一下,我學學;今天缺了會列出QA清單的人,等我一下,我再學學,今天又…。但我要帶領的是團隊運行與文化呀!Scrum很棒、DevOps很棒,我學…不起來,要如何落地,同時要讓整個團隊買單,我是毫無經驗的。整個團隊,就跟著我不斷地重啟、重新調整配置,卻營造不出所需的開發空間,也沒有開發的節奏。想導入sprint的我,為sprint而sprint,將PDLC切割的細緻如麻,著重在每一個環節分配出DoD,也讓每個環節都安上了負責人,每次起點開了sprint planning會議,結束開了review 和 retrospective會議,我還記得,為了確保這些流程順暢,我和一位全端工程師,紮紮實實花了一整天以上的時間,只為畫出一張流程圖。看似符合sprint元素的一切,都是多麽的ridiculous!果不其然,使用者不滿意開發的結果、工程師天天被榨成乾,我也越發得覺得,我是不是不適任,不只是不適任IT主管這件事,而是不適任成為IT文化的推動人,沒有能力打造產品。我,一事無成。

無需萬能,只需快速學習

找到一面鏡子,映照出多種道路,讓驗證加速且迭代

組織挑中自己,自己必有所長,在了解自己的擅長與不擅長之後,便就要開始用擅長的扎根,用擅長的輔助不擅長的養成,不論是擔任主管或是養成文化,都是沒有Best practice的,只有能快速滾動式調整才是核心法門。我的MBTI結果是ESFJ,擅長於與人之間的互動,可以為人的表現感知一個結論,對於事情可以裂解許多細節,並執行與驗證,透過與人的互動交流,可以幫助我學習的速度。利用這些我擅長的,我從使用者開始,用我學習到的UIUX技巧,開始搭建起橋樑(這個在之後分享跨團隊合作的時候,會再提到,IT部門是公司的IT部門,不是獨立在外的組織,跨團隊的合作也是IT文化很重要的一件事),同時為IT運作開始建立起基礎,這時候,我需要鏡子了,從過去的經驗,對於如何把IT打造一個有空間且有節奏的團隊,是我不擅長的,在現在的公司,我很幸運地,我的主管為我找到了一個鏡子:一位技術顧問,每一次我都會把想法,不論成型或成熟與否,我會向技術顧問簡介、交流,當想法過於單面向時,總會獲得不同角度的提醒,現在,我已經和兩位技術顧問交流過,人是多元的,同樣的一件事,能獲得回饋也會不同,從他們身上,我學到:實務上外面科技公司的運作方式、不斷向過去經驗驗證的手法、做任何設計時目標都不能被遺忘等,他們提供給我的,絕對不是一個答案,而是多種可能、多個面向的想法,真正的落地驗證,還是由我實務驗證後,才會產出新的觀察,然後,再把觀察提供給他們,產生新一批的可能性,再一次循環。

好鏡子

沒有所謂的好鏡子,只有適合自己的鏡子

鏡子,不一定是某個人,對我而言,因為我的E特質,所以和人的互動是最能幫助我思考,除了技術顧問,平常我也很愛多和人聊天,我的主管也是我很常聊天的對象,從對話之中,我可以不斷省思對自己的瞭解與管理的假設,面對同一個人,我的觀察和主管的觀察差異性如何;和不同部門的同事聊天,我能省思自己今天為何而努力,找到自己的聲音,我很常因為這樣說出自己意想不到的結語;我也和公司以外的人對談,從不同的公司文化看待事情,解讀也不同,自己也不會變得單一。I的人所需要的鏡子會是什麼呢?或者,有不同的E特質的人需要另一類型的鏡子呢?我無法為此下一個很好的定義,產品經理要掌握好各式資源,自己為先,然後是鏡子,鏡子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,就是以新鮮的眼睛(fresh eye)、不同的經歷與歷練,讓我們可以突破天花板,拓展更多可能性。虛懷若谷,為我們引入正向的流動吧!


上一篇
[Day2] 自我必備覺醒力:自覺的力量
下一篇
[Day4] 自我必備掌握力:瞭解公司的運作
系列文
文化沒這麼理所當然:一位新手產品經理促成IT文化形塑的心路歷程33
圖片
  直播研討會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